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市场动态行情 » 正文

冬枣产业如何应对市场挑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20  浏览次数:12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冬枣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冬枣产业作为中国林果业中的特殊林果品,同样面临着市场优胜劣汰的挑战。当前,冬枣果品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想使冬枣走出国门,并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解决好冬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要大力发展冬枣无公害生产,冬枣产业才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冬枣果品主要存在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品质下降。一是目前我国生产的冬枣有相当一部分的果皮较厚,与人们所美誉的“皮薄”不相符合;二是冬枣的果肉脆度较原来的明显降低,肉质疏松绵软,改变了原来所谓的“肉脆”的特点;三是冬枣的甜度较原来的明显降低了,含糖量不及原来的高,与原来所美誉的“甘甜”不符;四是冬枣的香度较原来的降低了,由于管理技术和肥料养分供需的不协调,失去了原来枣果内所含成分所产生的芳香,与原来所美誉的“醇香”不符;五是冬枣所含激素和农药残留较原来的有所增加,而有机质的含量又相对降低,有的冬枣直接表现为病果。 二、目前我国所生产的一些冬枣的形状和个头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原来所谓的“匀圆”,有的变成了长椭圆形,有的变成了圆柱形,有的变成了扁圆形;个头明显比原来增大,单果重由原来的15克-25克,增大到如今的25克-35克。 以上问题说明,目前我国所产冬枣果品,与原来冬枣果品品质有着较大差别,这是冬枣产业在市场前景好、价格高的前提下,枣农一味追求产量,在生产上盲目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冬枣这个产业如果再不抓质量,再不采取科学的拯救措施,将可能毁在自己手中,更不用说走出国门,占领市场。 因此,在中国已走入国际大市场的今天,必须尽快解决以上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生产无公害优质冬枣果品,让这一朝阳产业真正在国际大市场上立住脚。 一是正确选择非污染环境,包括远离交通要道、工矿企业的污染源以及排污河流等地作为冬枣生产基地。 二是在冬枣果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按政府制定的优质无公害冬枣果品管理技术和正规操作规程运作生产。 生产优质冬枣的实践证明,选择微碱性砂质壤土最适合冬枣生长;生产无公害冬枣必须以使用有机肥为主,少量或适量使用无机肥,有机肥必须经过(高温)发酵沤制好才能使用;施肥量应因树体大小、栽植密度和树势强度的不同而异。这里须注意的一点是,使用过多氮肥会导致冬枣果品中的亚硝酸盐积累增多而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酸铵,同时使果肉松散,含糖量降低,并能产生多种病果,促使冬枣腐烂,缩短冬枣的储存保鲜期。 冬枣生产中最常用的激素主要是赤霉素(GA)。它能促进植物细胞的拉长分裂,有促进植物生长和保花保果之功效。在近年冬枣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户无节制地多次使用生长激素,以致出现了冬枣果皮增厚、果头增大、果形变形、果肉松散和生理晚熟等现象。因此,必须限制使用激素的次数,做到使用激素达到保花保果的目的即可,一般是在花期喷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1次至2次,最多不能超过4次;同时,在冬枣生产中应控制或杜绝化学农药的使用,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减少或杜绝农药残留。 发展无公害冬枣产业的龙头企业,应加强冬枣的无公害保鲜措施,冬枣的主要特点是皮薄肉脆、细嫩多汁、甘甜醇香、营养丰富。只有依靠先进的保鲜技术,才能有效地延长果品保鲜期,提高其市场地位和经济效益。 冬枣产业应积极利用政府政策的推动和遏制作用,制定出高标准生产无公害优质冬枣的规章和条例,突出优枣优价,劣枣劣价,坚决杜绝和打击有公害冬枣果品的生产;专门设立冬枣果品质检站,严格把好冬枣果品质量关,努力提高无公害冬枣的市场地位。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