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夏,我市大田枣园刚刚开花坐果,盐湖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温室冬枣大棚内已经硕果飘香,来往客商络绎不绝,这热闹红火的丰收场景让枣农们喜笑颜开。如今,大棚冬枣已经成为盐湖区实施乡村振兴的产业“排头兵”,“政府引导、金融扶持、典型带动、抱团发展”的新模式让产品增质、产业增效,最终让农民增收、盐湖增色。
一颗爱农之心
千方百计谋定一条新路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选择产业要立足实际,更要看好市场,不能靠领导“拍脑袋”,也不能让群众“买教训”。盐湖区委、区政府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产业+金融”的办法,让负责亚行贷款的区国贷局介入其中,携手谋划产业,全程跟踪服务。这样捆绑起来,无疑给农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既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也实现了风险共担。区国贷局尽管多了责任,有了压力,但针对“三农”的扶贫贷款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增加资金的保险系数,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真正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013年11月,盐湖区国贷局一班人带领专家教授和十余个项目户第一次跨越吴王古渡赴陕西省大荔县范家镇及澄城县对温室冬枣项目中的冬枣品种、管理技术、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回来后立即召开论证会,专家们一致认为盐湖和大荔同属于黄河流域,土壤、气候条件十分相似,温室冬枣也同样适合于盐湖区发展。于是,经盐湖区委、区政府同意,温室冬枣项目被列入产业发展规划。
2014年1月2日,盐湖区政府组织召开了160多人参加的温室冬枣种植动员大会,邀请来自陕西省澄城县的冬枣种植专家孙景召现场授课,孙老师的种植经历和温室冬枣种植的可观收入激发了农户们种植的积极性。之后,由亚行贷款项目户牵头,在冯村乡中阳村建立了3个示范棚,树起了标杆,引领农民走上温室冬枣种植致富之路。盐湖区国贷局在给予大量资金支持的同时,又积极协调农口部门在技术、人力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局长陈清串风里来雨里去,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今年4月,有一天半夜风雨交加,她凌晨3点挨家挨户打电话通知项目户关闭大棚通风口,第二天清晨她和副局长王志云便奔赴各家大棚查看情况,最终没有一户因大风暴雨造成损失。
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展103户582个大棚,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多亩,遍及12个乡镇26个村,产量达到180万斤,产值达到3000万元,每个棚收益达到5万元。亚行贷款累计放款382万元,直接撬动社会现金投资1600万元,目前已安全回收到期贷款20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就业300余人。
一批乡土专家
脚踏实地带出一群新能人
乡土专家的带头探索为盐湖区冬枣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达到了一家带十户,十家带百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业产业转型和冬枣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冬枣种植领头人李新峰,是临猗人,有十多年的大田冬枣种植经验。2013年他率先来到盐湖区陶村镇石碑庄,投资了40个大棚,同时带动周边70多个大棚。2016年,在王范乡姚张庄村又投资了70个大棚。截至目前,李新峰共种植110个大棚的冬枣,是盐湖区规模最大的温室冬枣种植户。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自创的“牛奶冬枣”深受消费者喜爱,在盐湖区设施农业转型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盐湖区第二届冬枣节冠军李国斌说:“2013年冬天,我跟陈局长一行去陕西大荔县考察项目,回来后于2014年4月26日开始种植大棚冬枣,由最初的23个棚发展到现在一共有35个棚。就说去年,平均每个棚销售额都在5万元左右。我的‘套袋冬枣’口感极佳,新上市的‘有身份证的冬枣’更是供不应求。”作为能人,他经常利用微信群与农户沟通讨论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枣树开花、环剥、挂果等关键环节对种植户给予手把手的指导,对种植共性问题组织开会讨论或走出去学习考察。
冬枣销售能人裴国刚说:“我是从2012年开始种植温室冬枣,到现在先后投资了19个棚。”谈到冬枣销售,他这样说:“在冬枣挂果之前,我就开始跑外找销路,积极联系买家,对接深圳百果园超市,以订单生产模式让市场倒逼种植技术提升。”裴国刚的成功经验说明了一个问题:新时代农民不仅要产出高质量农产品,还要积极开拓市场,好枣要卖上好价钱。
在李新峰、李国斌、裴国刚等冬枣种植领头人的成功示范带动下,盐湖区的温室冬枣项目种植户越来越多,冬枣基地初具规模,冬枣产业方兴未艾。
一个服务团队
兢兢业业托起一个新产业
技术是现代农业的生命线。作为盐湖区温室冬枣产业项目的责任单位,区国贷局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冬枣产业赢得市场在于优质取胜,必须要有一流的技术。尤其现在处于网购时代,市场无限大,发展产业的关键在于技术支撑、品牌叫响。
为了冬枣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盐湖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去年由区国贷局牵头组织成立了一支由十余名种植能手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服务团队以冬枣产业基地为载体,采取现场式、参与式和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入盐湖区千亩温室冬枣基地指导果农种植技术、宣传相关惠农政策,免费上门手把手技术指导。同时,利用中农乐“千乡万村”APP面对面答疑解惑,推广冬枣种植技术到村到户到人到棚,着力提升农户种植技术和政策水平。服务队在工作中,坚持带上眼睛多观察,带上头脑多思考,带上嘴巴多说话,做到了像对待孩子一样的细心、对待老人一样的耐心、对待家人一样的包容心,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总结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服务队充分挖掘冬枣种植技术,坚持把大田冬枣的种植技术经验与日光温室优越的设施有效整合嫁接,开创性地在日光温室里模仿大田冬枣种植环境,探索掌握了设施冬枣种植基本技术,将大棚资源有效利用,解开了农民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如何增加收入上的困惑。
服务团队的带队者既是种植技术理论的实践者又是传播者。担任队长的王志云是名高级农艺师,她和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景秀文等专家,通过田间指导、定期巡查、手把手操作示范等方式进行技术服务。2014年,种植户张志群家的冬枣出现只长树不结枣问题,王志云和景秀文实地查看后发现他家大棚内氮肥超标,正是施肥不平衡导致枣树挂果少,效益差。服务队后续跟进指导,帮助张志群实施平衡施肥技术。2015年冬枣产量大增,实现收益70万元。
一个培训学校
登高望远铸就一批新农民
温室冬枣种植对技术要求较高,为了培养新型农业技术人才,打造绿色冬枣标准化基地,科技助力塑造盐湖品牌,盐湖区政府在毛主席曾经批示的龙居镇西张耿村农民技术夜校建立了冬枣管理田间学校,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建起分校,将专家、教授和乡土人才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田间实践相结合,每年组织培训学习20次以上。目前,共培训了新型农业技术人才1000多人次。同时为方便农户学习,在微信上建立冬枣交流群,成员涉及盐湖、临猗、夏县、永济、新绛、闻喜6个县(市、区)200余人。
调研中,陈清串说,对农民搞培训一定要抓住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的关键点,把培训贯穿到温室冬枣管理的全过程,使培训成为一种常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总结出培训要诀,一是实用性,针对农民的特点,授课时不使用长篇大论的专业术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有实用价值、操作性强的知识,将课堂授课与现场操作结合起来,边示范、边提问、边交流,互动性的实用授课方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二是及时性,制定全年培训时间表,根据温室冬枣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前半个月组织农民培训,使培训成为指导农民生产的“及时雨”;三是方便性,考虑到农民大多年龄大、缺乏交通工具,将培训地点设在田间地头,农民不用路途奔波,既方便又实用。
培训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分教学部、创新部和销售部。针对不同种植农户的需求,教学课程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为了方便种植户学习,增强培训效果,培训时间设置灵活。农闲时,比如春节期间,组织在教室集中培训,使农户可以系统地接受理论培训;农忙时,比如在冬枣环剥、开花、坐果等关键时期,就在田间地头即时培训,与种植环节同步开设课程,使农户可以现学现用。为了吸引农户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培训学校还为前来培训的人员提供食宿等周到服务,为农户解除后顾之忧。
一个交易市场
齐心聚力创出一片新天地
过去冬枣交易没有统一市场,大多是散户收购,陶村镇、冯村、泓芝驿和金井都有,形不成规模,客商都是自己去各个乡镇采购,信息不畅通、成本高、效果欠佳。
今年,经过政府部门协调,在盐湖区新客果吧划分功能,建立了冬枣交易市场,将闲置的资源有效整合,为客商和农户提供了交易平台。交易市场内设有食堂、客房、会客厅,为客商和枣农提供了后勤保障。市场上有冬枣筛捡机等现代设施,农户们按照客商的要求将自己家的冬枣进行分级包装,不但达到了客商们的分装要求,而且大大提高了农户们的冬枣销售价格。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市场上既有来自山东、浙江、太原等地的散户客商,也有中农乐、中通商业等大客商。客商们在同一个市场进行采购,枣农们实现分级卖枣,在此过程中,品质优劣,显而易见,价格高低,不言自明,由此也倒逼枣农提升种植管理技术,进而提高冬枣品质。中农乐与中通商业强强合作,严格产品质量,利用自己研发的农产品APP追溯系统对产品进行标识,优质优销,大大提升了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户收入。
一个好模式
引人深思带来一些新启迪
经过6年的探索实践,温室冬枣产业已成为盐湖区的新兴特色产业,“政府引导、金融扶持、典型带动、抱团发展”的发展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样板,更为我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以有益的启示。
一、政府引导是前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必须解决农民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盐湖区委、区政府坚持高标准谋划,大力度引导支持广大农民挖掘利用日光温室资源,积极引进技术人才,用6年时间将温室冬枣产业发展壮大,成为盐湖区现代农业新兴特色产业,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紧紧围绕“一区五带”产业布局,在整合资源、政策扶持、技术引进、人才培育等方面统筹谋划,放大优势,采取得力措施,就一定能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推动运城的现代农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二、真情服务是基础。盐湖区温室冬枣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关键的一点就是盐湖区国贷局一班人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坚持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用力、用心、用情为农民服务。用力,就是和农民一起干,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推广,从中汲取经验。用心,就是设身处地为农民考虑,带领着他们“走出去”,让农民出力少、效益好。用情,以感情为纽带,用真心去交流,用真情去温暖,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农民实实在在谋幸福。
三、金融扶持是保障。金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血脉。盐湖区国贷局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做到不仅放款而且跟踪服务,既当项目的“红娘”,又做项目的“月嫂”,确保国家资金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发展现代农业应当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疏通金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通道,发挥国贷局、农商行等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解决农民发展产业起步难、流资难的问题。
四、技术服务是关键。想要种出优质的农产品,必须要有一流的技术。盐湖区将课堂理论和产业实践紧密结合,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精准对接农民现实需求,在田间地头实地培训,手把手现场示范,让农民现学现用。发展现代农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农民发展产业缺乏的技术,坚持专家指导和能人引领相结合,实地培训,活学活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五、示范带动是引擎。在温室冬枣产业发展过程中,盐湖区建立示范大棚,实现标准化生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升了产品质量,让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实践表明,发展现代农业要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推广力度的基础上,以精品现代农业示范园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推动特色农业提档升级,打造精品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品牌建设是支撑。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树立区域公用品牌,增强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加大枣农诚信教育力度,按标准保证供货质量。做好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客商服务后勤保障,加大对农业电商主体的扶持力度,利用“互联网+”平台,开拓线上销售市场。培养专业销售团队,开拓高端市场,发展农超对接、农市对接、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等农产品营销新模式。